其實二氧化鈦的起源不明確,但氧化鋅的光觸媒反應在1930年左右就有文獻記載 。二氧化鈦登上歷史舞臺是從1968年開始的 。當時東京大學的研究生藤島昭把它當作了電子相片的畫相材料,作為基礎研究的一環研究能對光產生反應的氧化物半導體 。在實驗中藤島昭偶然得到了氧化鈦的單晶體,將它用鉆石切割器切成片狀后,試著作為電極使用。
另一端使用白金電極,做成了封閉式電路 。然后用氙氣燈的光照射氧化鈦,令人吃驚的是氧化鈦和白金的兩極產生了大量的氣體 。立刻用氣體色譜法對此進行了分析,發現從氧化鈦中產生了氧,白金中產生了氫 。即得出了水(H2O)經過光的照射,分解成了氧和氫這一結果。
這是最早的光觸媒反應的實驗,并且發現在這種水(H2O)的分解過程中,氧化鈦本身不會被消耗,即使持續照射數日,也看不到氧化鈦被溶解或被消耗 。此特性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很相似 。這一發現被命名為【本多藤島效果 】,發表于全世界,對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,之后未見有任何超過氧化鈦半導體光觸媒效果的報告。
更多資訊來源于:光觸媒滅蚊器 http://winsword.cn/